进行一点“有高度”的游览,找个时机遇见西藏。去国际的屋脊,去远方的远方,去大山大川的怀有——在国际最高的高原,遇见最高的山峰,最深的峡谷,海拔最高的河流,海拔最高的宫廷……
一路欣赏天然美景,探究前史文明,感触一日千里的年代脉动,不只是地舆意义上的行旅,更是心灵与文明的触碰。
西藏自治区文明和旅行厅的最新数据显现,跟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旅行产品与服务的晋级,西藏旅行业近年来继续呈现出杰出的展开态势。2024年1至7月,全区累计招待境内外游客4239.95万人次,同比增加16.65%。其间,招待入境游客179543人次,同比增加308.6%;招待国内游客4221.99万人次,同比增加16.3%。
在布达拉宫遇见满意
在日光之城拉萨,导游李甜甜向咱们展现了一张团体相片,叙述了一个她亲身阅历的关于布达拉宫的故事。用她的话说,这个故事“远离书本,但让书本里的布达拉宫更赋有爱情”。
2019年6月,李甜甜在拉萨招待一个旅行团。跟客人们刚碰头,就有好几个人暗里向她诉苦,说团里有个很不守时的叔叔。
公然,早上咱们去大昭寺时,这个叔叔迟到了。之后去布达拉宫,他又在集合时不见踪影。
顶着火热的阳光,李甜甜四处寻找,在布达拉宫东南角,发现这位迟到的叔叔正手捧一张相框自拍,相框中是一位女人的相片。
“那是他妻子的遗照。”在国际上最接近天空的宫廷脚下,李甜甜听这位总迟到的客人叙述了自己因何来到西藏。
他跟妻子在单位里相识,婚后爱情很好。从前,妻子总在他耳边想念,说等咱们退休了要去哪玩,提到最多的是西藏。“阿姨说,我想去看看文成公主住过的当地,我想亲眼看看电视上的布达拉宫。”
等他们退休了,孩子也成婚生子了,老两口开端带孙子,日子平平淡淡,去西藏看布达拉宫的方案一推再推。一天夜里,阿姨突发脑溢血,脱离人世。
处理完凶事,他就背上几件换洗衣服和妻子的遗照,单独来到西藏。“叔叔说自己再也没办法陪着阿姨来西藏了,只能以这种方法陪她来这儿。”
他为什么总迟到呢?由于怕团友发现自己随身携带遗照,觉得不吉祥。每次,他都等咱们脱离后,才仓促掏出手机和妻子的相片拍几张合影。
“你能幻想这件事最终有多满意吗?”李甜甜红着眼圈问。当她向其他团友解说了叔叔的苦衷,咱们把他拉到中心,拍下了一张被李甜甜收藏至今的团体相片,相片上,每个人都显露绚烂的笑脸。之后的行程中,有团友自动为叔叔和他妻子的遗照摄影合影,这时,有团友会自发地用身子协助遮挡别人的视野。
旅程结束时,一位客人向李甜甜感叹:“布达拉宫真的很奇特,到了这儿,全部欠好都变得夸姣。”
人在旅途,最大的美好莫过于见国际、找自己,以及与别人树立温暖的联合。正如西藏自治区文旅厅为推行西藏文旅而推出的品牌——“美好西藏,扎西德勒”。简略的几个字,满足朴素,满足真诚。
西藏是一本并不花哨的故事书,翻开每一页都有新故事。来自国际各地的游客带着各自的故事来这儿与雄壮相遇,与温情相遇,与别人相遇,也与自己相遇。
在远方遇见故土
这儿的夜晚有两个月亮。一个升起在夜空,一个升起在依山而建的露天舞台上。
拉萨河南岸,与布达拉宫隔河相对的文成公主实景剧场,从3月到11月,每天晚上都上演着大型史诗剧《文成公主》,穿越时空,叙述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怎样从大唐历经3年艰苦行进,翻越千山万水,来到吐蕃与松赞干布联婚的故事。
这或许是关于西藏最众所周知的故事,文成公主和亲架起了民族往来沟通交融的桥梁,在前史长河中激起重重回响,也留下一连串至今被人们津津有味的传说。“看看文成公主住过的当地,逛逛文成公主走过的路。”——多少游客带着这样的想法走向西藏。
以六合山川为幕,舞台上,当16岁的公主担负任务,初度踏上前往远方的路程,她唱道:“走得到的当地是远方,回得来的当地是故土。”
而在遥遥不见止境的漫绵长路上,回想不见大唐,年青的姑娘总算在孤身一人时启唇轻唱了一声“想家了”。“想家啊想家……走不到的当地叫远方,回不去的当地是故土。”
90分钟的扮演,讲的是文成公主的入藏之路,也是一颗心灵的生长之路,是在路上从头了解远方与故土。走过一次次风霜雪雨、一回回春夏秋冬,公主领悟到自己的任务是为民众带去美好,她将远方视为新的故土,唱出“天下没有远方,人世都是故土”。
“我是天堂里放牧的姑娘,唱着歌走在回家的路上。”走向远方的路,也通往故土。
自2013年首演以来,到本年,由域上和美集团与拉萨布达拉旅行文明集团一同打造的《文成公主》已迎来第12个扮演季,累计超越3000万人次观看了这一剧目,营收近14亿元。看《文成公主》已成为许多游客拉萨之行的“必选动作”。
域上和美文明展开有限公司副总裁陈琅回想,剧场初建时,周边还很荒芜。现在,邻近村庄的许多农牧民带着家里的牛羊一同成了剧中艺人,剧场周边也呈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商旅项目。这片传说中的文成公主进藏首个安营地和随行工匠久居地,在1300多年后,仍在续写与公主的不解之缘。
西藏的导游们喜爱称文成公主是我国前史上榜首个“援藏干部”。咱们的导游加了一句:“咱们不远千里来西藏旅行,也是一种‘援藏’,真的,来高原旅行也是‘援藏’。多来旅行吧!”
在太阳宝座遇见笑脸
旅行给西藏带来了什么?毋庸置疑,在路上,你会看到人们被改动的日子。
在林芝的鲁朗林海游客中心,咱们遇到了爱笑的达瓦乔。提起他们村从2018年开端担任鲁朗景区两个观景台的经营办理,这位58岁的东巴才村党支部书记笑了起来,“咱们村接手办理后,一年赚了300多万!30%存在团体账上,其他的都分给老百姓。”
提到东巴才村响应号召,向扶贫搬迁到鲁朗镇的明吉村每年分红50万元,达瓦乔又笑了,“协助有困难的人”。咱们感叹东巴才村展开得越来越好,他再次笑起来,“国家的方针好嘛!曾经村里什么都没有,现在家里大车小车挖机什么都有,日子越来越好了!”
坐在一旁的小次仁旺姆,穿戴一身亮眼的工布藏族服饰。曩昔,这是工布藏族女人过节时的礼衣,现在,是她在景点摆摊时的“作业服”。在游客中心,东巴才村家家都有自己的货摊,公正起见,每6天轮换一次方位。小次仁旺姆说,村里展开旅行的6年来,自己穿得比曩昔漂亮了。“曾经没做旅行的生意,在山下干活,衣服上全都是土,现在穿得好了,经济上也有很大改动,想买什么不必跟家里要钱了。”
林芝,藏语意为“太阳宝座”,坐落青藏高原东南部,被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与横断山脉盘绕,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气候温润,声称“西藏的江南”。这儿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旅行资源丰厚。除了具有林海、小镇、高山草场的鲁朗景区,还有闻名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和被誉为“最美雪山”的南迦巴瓦峰。
在派镇,洛桑多吉的民宿就开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内能够欣赏南迦巴瓦峰的小山上。民宿开业时,一位来自重庆的驻村干部帮他把民宿信息逐个传上网。“她其时每天都来,帮我拍相片发网上,携程美团也是她上传的。”洛桑多吉说。
生意火爆,上一年9月,他把民宿晋级重装,从一层楼7个房间扩建到三层20多个房间,本年3月从头开业。
此时,38岁的洛桑多吉坐在自家民宿200多平方米的观景餐厅中,笑着回想自己十七八岁做背夫的阅历。那时,他背差不多70斤货品步行去还没通公路的墨脱,背一斤8块钱,走曩昔3天,走回来2天。现在,墨脱早已通上了公路,他死后是几桌吃饭谈天的游客,惬意欣赏着窗外的雪山。
“做旅行招待,收入是最好的。”格桑的民宿也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景区内,2009年开业,是全村榜首家。“其时整个派镇只要9家农家乐,现在咱们一个村就有十几家。”
59岁的格桑当过30多年村干部。他请了村里5个困难户在民宿作业,每月付他们4500块钱薪酬,“他们前几年都脱贫了,可脱贫后也是村里最困难的嘛。”
格桑的民宿前几年也刚重装过,他带咱们观赏了颇具藏式风格的客房,能够展开爱好体会活动的电教室,挂着藏服供游客旅拍时选用的会议室,最终,笑眯眯地指向屋外一片花海,“我自己种的,真实的格桑花,游客们能够在这儿摄影。”
全部改动都是为留住游客,让他们在这儿能遇见花,遇见雪山,遇见峡谷,遇见不虚此行的亲热与新鲜。
在林芝,一路可见许多在近几年内晋级改造和新建的民宿,见证着旅行业的活力。
在巴松措景区内的结巴村,19岁离乡打工的瓦当卓玛3年前辞去拉萨的作业,回家接手爸爸妈妈的家庭旅馆,用打工十几年攒下的钱盖起新的民宿楼。瓦当卓玛说:“家园改动太大了,游客越来越多,曾经的条件现已不够了,要让游客住着舒畅。”她家民宿在旅行旺季一房难求,“今日满房了,明日也满房,这几天一直都满房”。
瓦当卓玛。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王京雪 摄
不远处的错久村,“95后”返乡大学生土登勒西和妻子本年8月初开办了村里榜首家民宿。“咱们还年青,没什么可失掉的,就往前拼。假如创业成功,希望能带动村里其他年青人一同做旅行,推进整个村子的展开。”
土登勒西有朴素又亮堂的笑脸,“我想在后院做个小有机农场,还能够做一个让游客体会工布响箭的场所,草棚能够做成咖啡厅,这个时节,还能够带游客去采松茸……”
在他对未来轻捷的描绘声里,吹拂过格桑花的风,也吹过每个人的脸庞。
在海拔3600米遇见葡萄熟了
国际上海拔最高的葡萄栽培园在哪里?
依据吉尼斯国际纪录的官方认证,答案是西藏山南市桑日县。
走进帕竹葡萄园,一排排葡萄架规整摆放,一串串葡萄悬挂其间。园中,专供采摘的大棚现已敞开,有几个棚里,老练的葡萄简直已被游客们采摘一空。
帕竹酒庄的出产担任人李晓平介绍,这片葡萄栽培园面积近万亩,平均海拔在3600米。高原共同的气候条件赋予这儿的葡萄以共同风味,但也给栽培带来很大困难。“2011年,咱们刚来这边试种葡萄时,只种了15亩,用了3年多时刻,才从几十个种类里筛选出6种适合在高海拔区域栽培的葡萄种类。”
桑日县近年来正大力推进葡萄工业规模化展开,环绕“葡萄工业+休闲旅行”,着力打造葡萄小镇,一期建造已基本完成,游客们能够在此摘葡萄、品葡萄酒,还能够搭车前往间隔酒庄约8公里的丹萨梯寺(也称“丹萨替寺”)。
始建于南宋的丹萨梯寺,在西藏前史上曾显赫一时,其造像艺术在释教艺术史上占有重要方位。“来这儿的游客,很多是前史文明学者,或许对西藏了解比较多的人。”丹萨梯寺寺管会党支部书记尼玛次仁说。上一年,寺里新打造出丹萨梯寺造像艺术展览馆,展出数百件难得一见的丹萨梯寺造像文物,有研讨艺术史的教授在不大的屋子里恋恋不舍好几个钟头。
地处雅砻河流域,山南在前史上被称为“雅砻”,是藏民族的文明发祥地和西藏文明遗产资源最丰厚的地市之一,素有“藏源”之称。这儿除了有羊卓雍措等备受游客喜爱的天然景观外,还具有西藏的榜首块农田索当、榜首座宫廷雍布拉康、榜首座寺庙桑耶寺、榜首部藏戏《巴嘎布》等许多“榜首”。文旅交融的蓬勃展开,为山南厚重的文明底蕴搭建了新的展现舞台。
走进“藏戏榜首村”扎西曲登,指示牌、路灯、垃圾桶、大街名……随处可见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元素。相传,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的雅砻扎西雪巴藏戏,600多年前起源于此地。
见到罗布次仁时,他正在广场上修村里的收割机。白日,他是扎西曲登社区副主任;晚上,他是雅砻扎西雪巴藏戏团里的大师兄,带着师弟师妹们排练和扮演。
“以黄面具为标志的雅砻扎西雪巴藏戏是藏戏中最陈旧的一支。”罗布次仁说。1995年,15岁的罗布次仁在放羊时唱的歌,被藏戏教师听到,专程来家中压服他的爸爸妈妈,让他去学习藏戏。后来,他师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尼玛次仁,成为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的第十三代传承人。
罗布次仁开端学藏戏那几年,这一剧种正接近失传。教师和戏团成员曾赴拉萨卖艺,以筹措剧团经费,坚持藏戏的传承和扮演。转机发生于2006年。这一年,藏戏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取得国家方针和资金的支撑。而自2019年以来,扎西曲登社区开端打造村庄旅行项目,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也因而勃发出新的活力。
2020年6月,榜第一批团队游客来到扎西曲登,自此,每到旅行旺季,这儿的藏戏团每晚至少有两场扮演,一场40分钟。“每晚都跳,咱们也都喜爱扮演藏戏。晚上还有篝火锅庄,游客们也一同跳,气氛特别好。”罗布次仁说。
雅砻扎西雪巴藏戏以其悠长前史与独具匠心的扮演风格,招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游客的到来,又为这一传统戏种带来日益广泛的重视和不断提高的知名度。陈旧的扮演艺术得到了更精心的维护,也招引了更多年青血液注入。罗布次仁说,就在近两年,藏戏团里新加入了两个大学生。
旅行实实在在地推进着当地经济的展开和文明的传承,天然也会招引当地年青人投身其间,成为家园展开的新生力量。
“做这份作业,便是想为自己的家园做点什么。”28岁的伍金旦增说。在青海读完大学后,他回到西藏,进入山南旅行文明出资有限责任公司,现在是加查县拉姆拉措景区的担任人。
加查,藏语意为“汉盐”,相传文成公主路过此地时,曾留下一块盐巴,后来,盐巴变成石头,从石头底部流出了盐泉。
“哪里也不如自己的家园好。”24岁的次仁扎西是土生土长的加查县人。大学时,他在桂林读导游专业,现在,他是景区讲解员。
“咱们两个平常常常一同聊,怎样能让景区变得更好。”伍金旦增说。两个人都信任,西藏旅行一定会展开得越来越好。(记者王京雪)
来历:新华每日电讯